管中祥
那一年的8月,三立新聞報導了一則與女志有關的「內幕特蒐」,用「獨家直擊」的「偷拍」方式,播出女同志情侶在台北延平公園的親密行為,新聞中不僅配上神秘又驚悚的音樂,旁白還用急促高昂的語調說著:「(大稻埕)原本是老人家聚集的場所,竟然有女同志公然出沒」。
這段影實在是太經典,在許多媒體識讀的演講場合中,不論是談「媒體再現」或是「媒體與人權」的主題時,都是我必播的一段影片。影片播完我會接著說:「我只知道,『熊』會『公然出沒』,怎麼連人也『公然出沒』了?」此時現場勢必哄堂大笑,因為,在這樣的對比之下,許多人才恍然大悟,原來媒體一直把同志當作「異類」。
顯然地,這則新聞是站在主流異性戀的立場,把女同志當作「熊」一般的看待,用「神秘化」與「奇特化」的手法再現了「正常人」眼中的「怪咖」,而這也是過去主流媒體最常呈現同志社群的方式。
之後有更多的機會和熱線的朋友一起參與媒體改革工作,去除主流媒體對同志的污名。這幾年在公民團體的努力下,雖然媒體對媒體污名化的問題不像過去那麼嚴重,但許多潛藏在社會深層的文化價值,仍會不經意顯露在新聞報導的字裡行間。
因為,即使許多媒體的自律公約早已明文禁止污名化包括同志在內的社群,但價值的偏見並不是透過「規範」或「法律」的禁止就會消失,而是需要更多接觸與理解。
之前在世新大學任教時,開設了一門名為「文化實習」的課,內容是讓上過「多元文化」理論課程的學生,到不同的文化行動據點與NGO蹲點128個小時,讓傳播科系的學生有機會和社會中不同的文化群體親身接觸,一起協力。
有位到熱線實習的同學在第一次的課程討論會時,分享了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段話。她說:在和同志接觸後,才知道他們日常生活和媒體的報導有這麼大的差距,而我也終於知道什麼是「弱勢者的處境」,因為在「熱線」遇到的都是同志,只有我一個人是異性戀。
的確,如果我們只透過媒體認識世界,我們至多了解的只是片斷,甚至是錯誤,更多時候,我們要穿越媒體所建構的鏡像,透過親身參與,才能認識社會多元與美好。
是的,支持熱線,讓我們一起認識上帝的創造與美好。
(本文作者為管中祥,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~ 2012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募款晚會-http://hotlineparty.blogspot.tw/ ~
7/28 (六) 18:30 於台北科技大學中正廳開演,歡迎參加
※拓峰網線上購票 ※T-studio線上購票
其它購票方式:http://bit.ly/2012HLticket
南部熱線晚會:http://bit.ly/2012KCticket
本會歡迎各方大德善心捐款,您的支持讓熱線持續為社群服務。
捐款連結:http://bit.ly/HotlineDomation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我有個大學同學也是同志,多年前他在某大報當記者跑娛樂線,當時有個樂團剛發專輯,我同學非常非常喜歡這個樂團,可是我在報上看到朋友寫的新聞稿卻都是再猜疑男主唱的性向、討論他的陰柔性別氣質。剛開始我覺得很奇怪(甚至覺得有些生氣),後來有天跟他吃飯,他主動就抱怨起主編,他說他幾乎每天都會寫一篇稿子跟這個新樂團有關係的稿子,但最後送到主編那邊,被刊登的稿件都是那些跟性別/性向有關的。
回覆刪除後來,還有另一個我和我朋友都很喜歡的(未出櫃的)男歌手出專輯。我的朋友幫他寫了一篇稿子,說他拍MV跟女主角的親密互動等等。我看到那篇新聞只覺得更難過,因為即便是同志記者報導同志歌手,兩個人都還是要共同扮演異性戀的樣子。